這份報告深入分析人資如何評估履歷、求職信與候選人整體適配度,包括他們如何使用履歷篩選系統(ATS)、AI 生成內容扮演的角色,以及哪些錯誤最讓人無法接受。從格式偏好到內容敘事方式、從關鍵字到檔案類型,帶你一窺現代招聘決策背後的運作邏輯。
第一印象:履歷
在人資眼中,判斷一份履歷值不值得繼續看,往往只需短短幾十秒。根據 1013 位受訪人資專業人士的調查,多數人平均只花 30 秒 就會決定是否留下你的履歷。那麼,他們第一眼到底在看哪些重點?
答案非常明確:
- 82.6% 會先看工作經歷
- 63.7% 注重關鍵技能
- 37.7% 查看學歷是否符合職缺要求
- 32.5% 會特別看是否有具體成果或數據佐證
像「興趣嗜好」這類非必要欄位,其實只有 7.9% 的人資會拿來判斷你是否符合公司文化。不過如果你有參與志工活動,那就大不相同了——有高達 57.5% 的人資認為志工經歷可以視為有價值的專業經驗。
人資觀點:你應該思考一下:「這份履歷是否有一個清楚的職涯脈絡,能讓我們一眼看出你的專業發展方向?」
其他人資關注的履歷重點:
- 94.5% 偏好以倒敘方式列出工作經歷(由最近寫到最早)
- 37.3% 會先看你的學歷背景
- 32.5% 會先看有沒有具體的量化成果
- 98.7% 認為在履歷中寫出具體成就非常關鍵
- 53.5% 希望履歷摘要能呈現過往的相關經驗;60.7% 則期待摘要能凸顯技能與成就
人資觀點:「若你還沒有職缺所需的技能,可以在求職信裡說明如何將現有經驗轉換、應用到這份工作上。」
履歷格式與排版
履歷的排版格式是吸引人資目光的第一道關卡。根據調查,96.6% 的人資認為排版會影響他們的評估,其中有 30.1% 認為影響非常大。
人資偏好的履歷格式包括:
- 98.8% 強調整體排版要清楚、一致
- 44% 偏好倒敘格式(從最近的經歷寫起),21.4% 喜歡功能型格式,20.1% 則傾向混合式排法
- 80.1% 偏好使用條列式重點,只有 6.7% 偏好長段落描述
檔案格式也會影響印象分數,人資偏好如下:
- 76.8% 偏好履歷以 PDF 格式提交,只有 12% 喜歡 Word 檔
- 51% 喜歡 2 頁長的履歷;82.1% 認為 1~2 頁是最理想長度,31.1% 則偏好一頁完成、簡潔有力
- 72.2% 對履歷中使用色彩持正面或中立態度
- 59% 偏好經典字體,例如 Times New Roman 或 Calibri
- 49.9% 可以接受有圖片(只要合適);46.7% 則偏好完全純文字的履歷
履歷篩選系統(ATS)
若一份履歷無法通過履歷篩選系統 ATS(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),人資根本看不到。
根據調查結果,人資使用 ATS 的情況如下:
- 76.3% 至少偶爾會使用 ATS
- 73% 拿來篩選應徵者的工作年資
- 64.9% 用來判斷是否具備必要的硬技能
- 59.2% 會看過往的職稱是否符合職缺
- 55.2% 認為是否使用正確關鍵字是能否通過的關鍵
- 40% 表示履歷格式也會影響 ATS 是否能順利讀取
那要怎麼做,才能提高履歷通過 ATS 的機率?人資建議你注意以下幾點:
- 69.1% 認為應該清楚標示職稱與工作起訖日期
- 55.3% 建議加入與職缺高度相關的關鍵字
- 49% 表示履歷應清楚列出學歷資訊
- 45.7% 強調格式一定要簡潔、正確,讓系統容易辨識
- 33.6% 建議列出專業證照或認證,幫助加分
人資直言:「我們沒時間解讀格式混亂的履歷。」
有效的求職信怎麼寫?
履歷是入場券,而求職信才是打動人資、贏得面試機會的關鍵。根據調查,82.8% 的人資幾乎都會閱讀求職信,53.3% 表示每一次都會看。更有高達 95.1% 的人資一致認為:求職信必須針對申請的職位量身訂做,千萬別一封信投所有工作。
那麼,一封有效的求職信該寫些什麼?人資最在意的幾個重點包括:
- 58.2% 看重你是否有相關的工作經驗
- 54.1% 希望看到清楚的申請動機
- 51.8% 會評估內容是否有針對公司與職缺進行個人化撰寫
- 68.6% 期待內容能與企業理念或文化有所呼應
- 74% 偏好看到原創內容,而不是從網路上套模板
- 83.7% 喜歡有故事性的寫法,特別是在說明轉職、成就或申請動機時能讓人留下印象
人資觀點:「通用的求職信不會幫你加分,也不會特別扣分——但絕對無法脫穎而出。」
哪些寫法會讓求職信大扣分?以下是人資最常提到的反面教材:
- 56.6% 表示只要有文法或拼字錯誤,履歷直接淘汰
- 55.2% 不喜歡出現太多無關的內容
- 53.8% 覺得求職信太長會讓人卻步(95.5% 認為半頁到一頁最理想)
- 53.9% 認為「一封信投所有職缺」是最常見也最不該犯的錯誤之一
AI 寫的求職信,好用還是雷?
現在越來越多人用 AI 來寫求職信,但人資幾乎一眼就能看出來。根據調查,有 81.6% 的人資表示他們看過 AI 撰寫的求職信,只有 3.3% 表示不確定是不是 AI 寫的。
人資是怎麼判斷一封求職信是 AI 寫的?主要從這幾個地方看出來:
- 61.1% 認為內容缺乏個人化,感覺像是沒放感情的罐頭信
- 59.8% 會從語氣和寫作風格判斷是不是機器產出的
- 57.4% 發現用詞太過制式、沒有溫度
- 41.3% 對過於生硬、機械化的語句很敏感
- 43.7% 察覺內容前後邏輯不一致
專家建議:用 AI 可以,但能不能加分,就看你有沒有「用心修改」了。「我們一看就知道你有沒有用心。」
那人資看到 AI 求職信後會怎麼反應?
- 54% 表示如果內容看起來完全沒修改過,幾乎不會考慮
- 34.1% 會對這類求職信特別嚴格審查
- 只有 11.6% 會把 AI 協助撰寫的求職信視為一般申請處理
人資直言:「我不排斥 AI,但請記得修改。若一看就像 ChatGPT 直接複製貼上,那我不會浪費時間。」
如何在眾多應徵者中脫穎而出?
經驗、技能、格式這些基本條件就像是求職的入場券。但人資普遍認為,真正能讓你勝出的關鍵是有否針對性進行客製化。一份有針對職缺與公司量身訂造的履歷與求職信,不只展現你的用心與細膩,也反映出你的主動積極和專業態度。
人資特別喜歡看到的履歷亮點(綠旗):
- 求職動機與內容明確,且有針對職缺客製化
- 履歷排版清楚、採用時間順序,讓資訊一目了然
- 有具體數據支撐的經歷與成果,讓內容更有說服力
- 加入與公司相關的細節,展現你真的做過功課
- 表達清楚、語氣自信,整體溝通有條理
人資最反感、最容易扣分的履歷問題(紅旗):
- 不論投什麼職缺,履歷摘要都長得一模一樣
- 內容塞滿行話或空泛套語,看不到重點
- 使用 AI 產出求職信卻沒經過任何修改或潤飾
- 版面設計過度、排版不一致,讓人難以閱讀
- 內容與職缺無關,或只是為了填滿版面而硬寫
還有哪些方式能讓你從眾多應徵者中脫穎而出?
- 64.8% 的人資認為「溝通能力」是最重要的軟實力
- 57.7% 強調「解決問題的能力」;57.1% 看重「團隊合作精神」
- 60.7% 希望求職者能在履歷摘要中主動展現自己的核心技能
人資建議:「讓我們看見你對這份工作真的有興趣。研究公司新聞、形象風格,再想想你可以帶來什麼價值,把這些放進申請裡。」
過了第一關,接下來呢?
如果你的履歷成功通過那 30 秒的篩選考驗,將會獲得:
- 約 11.5 分鐘的進一步閱讀、比對與篩選
- 若進入面試,平均會有 1 小時 22 分鐘的詳細審查
- 而整個招聘流程長則可能持續數天、數週甚至數月,視職缺與公司規模而定
一位受訪人資直言:「我們一眼就看得出來,這份申請是隨便交的,還是真的有準備。」
換句話說,多數勝負在幾分鐘內就決定了。內容夠精準、資訊夠對焦,才能在競爭中搶得先機。
最後提醒:每一段內容都要有目的
這份調查印證了求職者長久以來的直覺:人資看履歷的速度很快,但同時非常在意細節與整體設計感。AI 再聰明,也取代不了你親手準備的用心;排版再漂亮,也掩蓋不了內容的空洞;興趣再豐富,如果主體經歷不夠力,一樣無法說服人資。
但如果你能兼顧這三點:「針對職缺客製的內容 + 清楚乾淨的版面設計 + 有邏輯的結構安排」,你依然有機會。
正如一位人資所說:「你必須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並讓履歷和整份申請的每一個細節都朝著這個目標去設計。」
履歷不需要完美,但一定要有方向。
調查背景
本報告由 Jobseeker 於 2025 年進行全球線上問卷調查,對象為來自 59 個國家的 1,013 位人資專業人士,皆為實際參與人才招募流程的從業者。
調查內容涵蓋影響是否進入面試的關鍵因素,包括履歷內容與格式、求職信撰寫、ATS 系統相容性、AI 生成內容的使用情況,以及人資最常提到的加分與扣分特徵。問卷結合選擇題與開放式問答,提供量化數據與真實人資觀點的雙重洞察。